9 月 22 日,在学校孔子像前,一支由 30 名学生代表与多个职能部门负责人组成的特殊 “验收团”,手持清单走进即将正式亮相的第一、第二教学楼。这场验收并非单纯的工程收尾,更是学校 “师生共治” 理念的生动实践 —— 从 5 月的材料投票、6 月的工地体验,到如今的空间验收,师生们的每一次意见反馈,都已转化为新教室的真实模样。
聚焦 5271 份投票与 127 条建议,一、二教实现四大贴心升级
据了解,此次第一、第二教学楼的升级改造,在第三、第四教学楼的建设经验基础上,充分吸纳师生意见:通过梳理 5271 份线上投票结果与 127 条线下建议,重点完成四大优化,精准回应师生需求。
“充电自由” 成为新教室的一大亮点。改造后,两栋教学楼的所有报告厅与阶梯教室共新增 2292 个带充电功能的座位,每两个座位配备一组含 USB、Type-C 及五孔接口的多功能复合插座,可满足相邻座位同时充电需求,彻底解决师生学习时的 “电量焦虑”。
在舒适度提升上,施工方优化了固定桌椅的间距与高度,扩大桌肚容量,部分座椅还加装了腰靠与软垫,有效缓解长时间学习的疲劳感。针对噪音干扰问题,教室全面铺设穿孔吸音板,打造沉浸式学习空间,保障师生不受走廊杂音影响。同时,桌椅、墙面等选用耐脏易洁材质,软包面料支持快速清理,为日常维护提供便利。
学生当 “考官”,现场建议直接转为 “督办工单”
验收现场,学生代表化身 “空间体验官”,对教室设备、细节设计逐一测试检查,提出不少针对性建议。这些意见和建议被工作人员当场记录,明确整改时限与责任人,确保每条建议都能得到回应。
“学生是教室的最终使用者,也是最专业的‘用户体验专家’。他们指出哪里不合适,我们就立刻着手整改。” 现场负责验收协调的老师表示,让学生深度参与验收,就是为了让教室改造更贴合实际使用需求。
半年 “共治时间轴”:从投票定材料到亲手建教室,师生全程参与
回溯此次教学楼改造历程,“师生共治” 贯穿始终。5 月,50 余名师生代表现场投票,从硅钙板与铝扣板中选定教室吊顶材料,真正实现 “材料选择师生说了算”;6 月,60 余名同学佩戴安全帽走进工地,亲手参与砌墙、刮腻子等施工环节,这些由学生参与完成的劳动成果,将在教室内永久展示;同月,学校发起线上桌椅选型投票,5271 名师生参与,另有百余名师生现场试坐体验,最终根据 “椅背要高一点、桌洞要大一点” 等反馈确定桌椅样式。
8 月,第三、第四教学楼率先完成改造并投入使用,凭借贴心设计收获师生广泛好评;9 月,学校启动智慧教室使用培训,帮助教师快速掌握新设备操作;如今,第一、第二教学楼的验收工作顺利推进,标志着学校教学楼升级改造项目进入新阶段。
不止 “大楼焕新”,更求 “机制焕新”,“共治” 将成校园常态
“大楼外观与设施的焕新是‘形’,而‘师生共治’机制的建立与完善才是‘魂’。” 学校相关负责人在验收现场表示,从材料选型到工程验收,全程向师生开放,核心就是要让师生从 “校园使用者” 转变为 “校园共建者”,真正参与到校园建设与管理中。
据悉,未来学校将进一步组建 “师生监督员” 队伍,持续跟踪教学楼设施使用情况,及时收集师生反馈并推动问题整改。这一举措意味着 “师生共治” 将从教学楼改造延伸至校园管理的更多领域,实现常态化、机制化运行。
这个秋天,当阳光透过新教室的窗户洒在整洁的课桌上,当充电插座就在手边、舒适桌椅贴合身形,师生们会发现,曾经写下的校园改造心愿已悄然实现。而这场以 “共治” 为核心的校园建设实践,也将成为海大师生与校园共同成长的新起点,续写更多双向奔赴的温暖故事。